【名人堂访谈】张浩铭:戏剧能治愈人心

当前栏目: 天下华人 | 2020-11-9 10:54| 华民号: hmin| 浏览量: 839476

摘要: 张浩铭(“春三剧社”创始人,贵州青年编剧、导演。)


访谈嘉宾:张浩铭(“春三剧社”创始人,贵州青年编剧、导演。)
访谈时间:2020年11月9日
访谈期数:第5期

华民网《名人堂》:您好,我是《名人堂》访谈栏目主持人小华,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。
张浩铭:大家好,我叫张浩铭,出生于贵州剑河,就职于贵州省话剧团。曾在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过,喜欢舞台艺术,也喜欢电影。近期在筹备自己的电影作品和戏剧作品。戏剧作品是小剧场话剧,预计2021年1月中旬会与观众见面。
在进入话剧团之前,我也曾是贵州卫视的一名编导,甚至还去过上海和横店跟过剧组拍过电影。因职务之便,还客串过的电影角色。在做电视编导期间,我认识我现在师父王炳武。说到我的师父的名字,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,但是曾经轰动云贵川的云南方言节目“开心蒙太奇”,尤其是影响着一代人的童年的“小米渣”和“大洋芋”,便出自他手。他是前昆明市儿童艺术团团长,也是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在云南的唯一弟子,集编导演于一身,创作的相声、小品、话剧等作品,获奖无数。


作为导演,我也拍摄过故事短片、广告片和宣传片,也拿过相关奖项。作为编剧,小品剧本获奖是最多的,还拿过一等奖。作为演员,我参演过一些影视角色和舞台角色,但最令我骄傲的是,我曾在贵阳花果园开展过两天六场的户外环境戏剧的表演《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只乌鸦》。
自编自导自演的小戏有《回到过去的旅行》和《职业生涯》。公开演出想小剧场话剧有《会审》。最遗憾的话剧作品是,排练过却未能成功上演的《路痴的小丑》。
近年来,也陆续开过一些表演体验班和即兴戏剧表演等,同时,也在某家艺考培训机构兼任表演老师。今年,还特意成了自己的戏剧社“春三剧社”。

华民网《名人堂》:请您给介绍您的艺术理想,并谈谈您的看法。
张浩铭:我对两个东西是最认真的,一个是感情,另外一个是艺术。对艺术一认真就容易得罪人。就拿戏剧艺术来说,我所认为的当代戏剧,绝不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已,尤其是小剧场戏剧,由于剧场的物理空间的缩小,观众和演员的物理距离就必然被拉近了,那么,观演关系中的交流,就变得更加微妙了。
从戏剧二元论来看,没有演员,没有观众,戏剧是断然不能成立的。即便从戏剧的起源来看,我也认为是这样。因此,我所认为的戏剧,可能更应该注重这种现场感——即观演关系中的交流。
对于电影艺术来说,电影是通过摄像机捕捉人物(角色)的行为、动作,再经过后期剪辑等处理,再通过大银幕展示出来,观众与演员(角色)的交流,是没有“演员”站在现场的那种交流感的。
这也是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区别。假设这一层逻辑是对的,那么,我认为,创排一个戏剧作品的话,则要优先考虑这一层观演关系,让观众走近剧场,不止是看这个故事,还要感受这种戏剧现场。审美活动是结果,但首先是要有审美过程,这个过程就可能戏剧艺术最难能可贵的现场感。
而这种现场感又会发扬戏剧艺术本身的那种仪式感(性),这种形式在戏剧的共同作用下,或可会加深和强化观众的审美体验。
有一个本书叫《艺术:让人成为人》,从字面理解就挺有意思。最后我想说,多数人都是脆弱的,所以才有了音乐、文学和艺术,因为这些东西能治愈人心。戏剧和电影亦然。
我的艺术理想是,我的作品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丝慰藉和希望,甚至唤醒他沉睡的灵魂。

华民网《名人堂》: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学习历程,会影响一个人的作品创作,请您分享一下影响您创作的最难忘成长经历或者学习。
张浩铭:能够影响我创作的经历,恐怕还是有点不好回答。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个学习感受。从一开始,我个人一心想从事电影导演的工作,所以,我在大学期间就有意识地学习导演方面的知识。其中有一个本叫做《导演功课》的书,我印象特别深。我读完这本书,我发现我什么都没学会,也没感觉,所以,很快就忘了。毕业之后,我有幸进了贵州卫视某栏目工作。工作一段时间之后,我再读这本书,这才感觉能看得懂书本的概念和知识。拍过一些短片,参与创作一些视频内容之后,我又读了这本书,收获极大。
这个经历跟我到中戏去进修有殊途同归的感觉。中戏的老师上课,能听得懂的,立马就明白了,而且还能举一反三,不明白的地方到了后来的实践,也忽然明白了!
在我的学习经历中,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,有时候学一个东西,并不是马上就能找到收获的满足感,先别气馁,坚持下去,然后你会在突然某个时间点立马顿悟或者豁然开朗,哦,原来是这样啊!这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教人充满快感。
这大概印证了那句话吧,学习是很多时间来重复一件事。重复是没有新鲜感的,但是,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了以后,收获感则是非常惬意的!


华民网《名人堂》:请您给大家推荐一本或者几本学习进步的书籍,供大家参考学习。
张浩铭:我看的书比较杂,大概是爱好广泛的。既然谈到这个话题,我倒挺想分享我对读书的看法。
为什么要读书?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世界。既然用了“世界”一词,自然是书里所囊括的体量是不小的,所以,想要轻易获得一本书的全部“体量”,这显然是不现实的。但,当我们不停止阅读,我们就慢慢地吸收了里面的养分,渐渐的,我们也有了“体量”,而后升级为体系。
是的。一本好书是潜藏着某种体系的东西,一如过去常说的“作家的精神世界”,这是体量决定的!因此,我常说,真的要论阅读的有效性,所谓网文是不可能达到阅读的效果的。为什么?在信息爆炸的当下,我们能从那些网文接收到的东西永远是信息(message),而且是特别零散、杂乱,甚至无序的,如一幅图、一句诗、一碗生米、一副棺材、一个女人……等毫不相关的信息集中在一起,看上去“获得”了很多东西,实际上——倘若没有一个体系去“吸纳”和“结构”这些信息,信息很快就会变成垃圾,于是阅读就变得毫无意义。
因此,如若真想通过阅读来学习,我诚挚推荐大家去读书。
今天,我推荐的这本书叫《传习录注疏》。
阳明心学绝不是心理学,更不是心灵鸡汤,市面上的“阳明心学”我读过不下五六本了,其中包括各种网文,首先,能说清楚心学的人本来就不多,古文翻译也是各种鱼龙混杂;其次,在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自觉不自觉的影响下,对心学的解读和传播也是乱七八糟,甚至想当然,更别说系统性的梳理了;再次,心学本身也有理和术之别,比如日本继承的是心学中的术,而国内的王学之徒后来也因继承了理而使心学越来越玄乎,把整个心学又差不多变成了“玄学”,跟朱熹“搞”理学一样,最后解释不了就自圆其说,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道学中的研究方法,“玄”的更玄,简单的也必然要提升一个“玄”的高度。
最后,我想说,我推荐它的原因在于,第一,以上的问题这本书全没有;第二,这本书很“系统”。这个很重要,心学不是凭空而来的,是王阳明学习了儒道佛之后的总结。为什么后来的学子学孙并没有王阳明那样的成就?我很同意江西师大某教授的结论,他说是王阳明告诉他的学生,不要去学儒道佛了,直接学我的心学就好了,于是,心学最后越传越“折损”,最后差不多就算没了。而日本也没好到哪儿去,他们为什么继承了心学的术?这是他们认知局限,一是儒道佛的认知局限,另外一个是心学的认知局限。本书厉害的地方在于,几乎把王阳明的每句话都找到了出处,这就有助于对心学系统地认知和吸收。

栏目介绍:《名人堂》是华民网、长征网、深耕财经策划主办,并在搜狐、网易、腾讯、百度、今日头条、新浪、凤凰等媒体平台发布传播的名人名家访谈栏目,该栏目主要是专访各个领域文化名家和行业名人,旨在把他们的精彩故事、传奇人生和人生观点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,让更多的交流学习。
声明:华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涉及侵权请告知,本网将及时删除。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