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民网《名人堂》:您好,我是《名人堂》访谈栏目主持人小华,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及您在创作方面取得成就。 朱煌:小华主持人好,我是诗人朱煌,女,汉族,教过几年书,后从商至今。常常迎着风口,捻一些带血的文字,涂抹时光,烩天地哲思。集58个诗歌学生于讲台之上,做我良师,促我前行。生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古基镇。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、贵州省诗歌学会会员、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,在多种平台发表过作品。 本来几年前就有好友催促我出书的,说我的诗歌有独特性,会有迷粉,荒了可惜。我自己也有这个打算,但当我与北京的一个文史编辑朋友谈起后,就被他劝住了,他说:“你现在处于写作的黄金期,最好不要出书,应该继续写,因为出书会让你有满足感,容易懒散下来,荒废了你的最佳创作期”。我就信了他,直到现在,灵感依旧源源不断,诗歌已经够两本书有余,却没有搜集整理。写的哲思语录句已够一本书,正在搜集整理中。 关于写个人语录,原贵州省诗人协会主席李发模老师给了我很多的肯定和鼓励,他的原话是:“妙语朱煌煌,你该出一本《朱煌语录》,让更多的人提升灵性,也是功德!”他还说我的语录是世人心灵的回声,愿意帮我的书写序,而且一再催促我搜集整理发给他。一些牛叉平台也向我一百条一百条地要去推出,被编辑誉为“朋友圈语录王。”其中的一些句子也得到贵州省诗歌学会南鸥会长的称赞,说我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,好好发展会比一般人走得更远。 要是在诗界收学生算成就的话,那还得感谢站在我讲台上监督我的58位诗歌学生,其实他们都是我的老师,我亲自见证着他们的每一位,都有自身特色知识让我汲取。有句话叫“打得下江山不等于守得住”,欲正人先正己,给他们讲解一些东西,还是获得尊重的。多年来,逐步发展,也算是紧密地团结在一起。 华民网《名人堂》:请您给介绍您的一首或两首代表作品,并谈谈作品的创作灵感、思路以及产生的影响力。 朱煌:我写的东西,基本都不藏着掖着,扣扣空间和微信朋友圈总是同步发,对外公开,就时常会有些诗歌网络平台向我约诗,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们。在不同平台上得以展示,获得不少鼓励,包括一些报纸、杂志、书籍什么的。记得几年前赫章作协组织一次改稿会,一向对诗很专业的彭澎老师也被邀请到场参与指导。当他读到我的《我把一只鞋子留在故乡》《一纸素情》等五首诗后,忍不住给予赞许。我没在改稿现场,当时一位朋友兴奋地退出场打电话告知我的诗被彭澎老师夸赞,说特意提前恭喜我!不久后彭澎老师把它们发在了《高原》。 关于《我把一只鞋子留在故乡》的创作灵感:总觉得家乡有种清新脱俗的气息,高大的拐爪树如一位慈善老人,给村人们做着无私的奉献:秋天献果实,味儿甜滋滋;夏天献阴凉,很多人在树下打牌下棋,猜拳行令拉家常,春天献花香……还有很多清幽的夜晚,会看到月亮从东山头上缓缓升起,逐渐变大变亮,至头顶时仿佛伸手可抱,尤其喜欢镰刀般的弯月,我把它写成是‘天空的指甲’;把猕猴桃写成在地埂上“荡秋千”。《一纸素情》是写一段入骨入心的思念如蛇,是纸盖不住的寂寞,有时在纸下默默蜿蜒,但当它变成诗歌时就回到了纸上。 仔细想来,引起反响的还挺多,就拿一首《孤独一夜》来说:一发在贵州省诗歌学会群里,被南鸥会长看到了,他忍不住夸赞说:“不错不错!我应该为没有早些发现贵州有这样一位能写好诗歌的才女道一歉”。后来他陆续看了我的一些诗,就说我是一个能写出好诗的人,应该好好努力。 《孤独一夜》的创作灵感,来源于安顺龙宫善品院,一整夜的蛐蛐声此起彼伏,写了两片耳朵怎么也按不下去,这边按下去,那边又起,着实的吵得人睡不着。然后就虚拟一个人物作为情思的对象,把本来被蛐蛐声吵得难熬整夜的境况,幻化为一种激情的思念和想而不得的凄美遗憾,着实被我发挥到淋漓尽致。记得结尾是这样写的: 打包出发了/善品院的外边被我站出了一个坑/天明醒来/你会在坑中发现一朵枯萎的玫瑰……我第48位学生祝会群也是被这首诗迷到口沫横飞,被她对着人夸赞,逗趣说就喜欢我写的那个“坑”。也难怪,无论多少次读起来,内心也感觉美美哒! 我自己得出的一句语录是: ——只因花朵不停地吐露芬芳,才会引得蜜蜂源源不断地赶来。 有时候,拜师的学生会如雨后春笋般蹭蹭地冒出。 感觉我在分享或往各群转发自己诗歌链接的时候,就好像是在给宽阔土地里的种子浇水,他们且有不冒出来之理!哈哈! 华民网《名人堂》: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学习历程,会影响一个人的作品创作,请您分享一下影响您创作的最难忘成长经历或者学习。 朱煌:我应该是从四年级就萌芽写诗状态的,记得一个星期天中午,和小伙伴们去河边玩,在河里捡到一个黄色的石头,在木上门一划,发觉它能当笔写字,就随手在木门上写下小小的四句: “一棵小树苗, 盼望花开早。 果实满枝头, 小树弯了腰。” 就好像是在描述当时的自己,感觉蛮有味的。 当时也不懂收藏和用本子记录什么的,没想到却被一颗诗心深深地印在了心底! 写作这东西,有人喜欢就是最好的动力,觉得给我帮助最大的是网络,让学识不高的自己,有幸遇着一些真正的高手,比如上海诗人朝阳,他经常在我的“中国先锋诗人群”里自言自语,看似唠唠叨叨,但从他的谈吐可以知道是个饱读诗书的人,而且知识兴趣特别广,尤其外国那些牛逼诗集和著作,一说起来就津津乐道,没个完,我就如蜜蜂遇见花朵般,贪婪地汲取,他的整个人都好像是由诗歌组成的,哪怕是说一些摄影问题或其他东西,同样富含诗意,我诗歌表达的转变,不得不承认是从他那里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,从而爱看一些国际性的名诗集和名著,内心对他充满感激,很有幸他后来成为我的第四十四学生(我也自信能感染他一些他所需要汲取的东西,比如正统纯良的生活,他说他也迷恋追逐乡村生活气息)。 能把自己写到杰出的人不多,会读会看的人倒是不少,在写作生涯中,我受到的第一次打击(我一直把它当成是上天对我的帮助)来自我并不热衷甚至不写作的姐夫!记得初中时,自认为写得很好的我志得意满,将写好的日记本给他看,心想他是高中生,应该懂一些欣赏,也许会收到他的赞赏。没想到他只读了一小部分后鼻子一哼:“你这个几篇看起来都是那么回事,根本不会有人愿意去多读,没意思!”紧接着如扔废品一样的随手给我扔了过来! 看着他的反应,我不得不再次认真去读自己的东西:果然,果不其然存在着他说的问题,总是左三右四地围着相同的情绪在兜兜转转,诸篇雷同,多读下去已经毫无新意。上帝,这在写作方面可是个巨大的症疾啊!我就想,今后的写作,一定要朝着不同的方向去表达,去发现,去突破。过去已三十多年的事,火辣辣的羞耻感仿佛还在耳际烧灼,我会一直感谢他,是他点醒了我。 四年级开始写诗,也是那时候爱上的书本和写作,终其一生,注定已经放不下。 一网走来,对我写作的转变有很大影响的还有我叫“姐姐”的千千雨:有叫哥哥的小语,郭思思,朱洪巍,刘和君、老井;有叫弟弟的杜春翔;有叫朋友的赵龙(西左),阿麦;有叫师父的宋醉发;有叫老师的李发模、南鸥……他们对我的写作和转变都起着或多或少的驱动作用,感觉他们都是上帝特意为我种在写作路上的花朵。 华民网《名人堂》:活到老学到老,请您给大家推荐一本或者几本学习进步的书籍,供大家参考学习。 朱煌:关于这个问题,我还得给出一句朱煌语录:——每本书都是一个矿藏,你想给自己镀什么金,就看你选择什么样的矿藏去开掘。我要给大家推荐的书是:一本外国爱情小说《简爱》,它会教你怎么去爱,会告诉你什么是‘美好都在细微处’;一本是《尼采传》,它会教你如何地去理解人的求知本真,指引你去接近生命哲学:一本是南鸥的诗集《春天的裂缝》,它会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充满神性的好诗,什么才叫深邃,什么才是彻头彻尾的人性孤独! 我的话完了,谢谢小华主持人给予这次机会,让我说出这许久以来内心一直想表达的话语,谢谢! 栏目介绍:《名人堂》是华民网、长征网、深耕财经策划主办,并在搜狐、网易、腾讯、百度、今日头条、新浪、凤凰等媒体平台发布传播的名人名家访谈栏目,该栏目主要是专访各个领域文化名家和行业名人,旨在把他们的精彩故事、传奇人生和人生观点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,让更多的交流学习。 |